国喜欢招揽别的国家的人才着大家都知道,还能称赞一句心胸宽广,但如果用的人不仅仅是外国人,还是宗室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心胸宽广可以解释的了。

不出所料,秦国朝廷上的族老集体反对,为了秦王的诏书,都要秦王收回成命,谁叫他是真的准备让韩非的学说代替商鞅学说在秦国的地位,虽然都是法家,但是国本和一起其他国家不知道是不是心怀不轨的读书人这能比较吗?

然而族老集体反对没有办法,因为以吕不韦为首的大臣是站嬴政的。

在新政实施的时候族老就集体抗议过,但是抗议无效,更不要说虽然他们哭天抢地国将不国,但秦国却是真的一天一天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飞速发展的经济以及农业证明他们的方针是正确的。

既然是正确的,那就接着实施下去啊。

自从新政开始之后,已经有不少人认识到商鞅的那一套对秦国来说有点老了,在秦昭王时代商君书确实带领秦国走向了兴盛,但是现在,他们需要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新学说,新方针。

虽然不知道韩非的理念能不能支撑秦国走向真正的兴盛,但是目前看来,好像也没有比他的学说更加完整的,更加有实用性的学说了不是吗?

当然,韩非的也不能全盘照搬,还需要柔和与修正。

这时候,朝廷上越来越多的儒生就起到了作用。

但不得不说,比起较早的商君书,韩非的法家理念是他们可以接受的,果然不愧是荀子的学生吗?受到过相对而言更加完整的儒家教育,不知不觉间儒家的部分理念融入了新法家中,所谓的学习不就是这么一回事?

因为嬴政的推手,韩非的名声更上一层楼,这时候大家就开始扒一扒了,比如说他是荀子的学生,原本回到韩国一心想要强国,但不知道为什么出现在了秦国。

招贤令?

懂行的人嗤之以鼻,怎么可能!

招贤令虽然招贤,可没有听说过招别家的公子!

更不要说当韩非的学说从秦国公布之后,韩国人并没有什么反应,也没有出面谴责韩非为什么不对自己国家献上这等学说,这就证明,韩国早就知道他的存在,并且刻意无视了。

读书人八卦起来简直就不要命,又有人开始回顾当年稷下学宫他越来越低的生活费,这些事情都是有迹可循的,然后回到韩国之后多次上疏却不被重用。

结论很明显,这样一个人才为什么会默默无闻多年,因为韩国不要他啊!

其他国家的人扒出来之后就不得不感叹秦国运气好了,捡漏小能手,自己国家不盛产读书人,就去捡别的国家的,一捡一个准。

然后就顺便暗地里讥笑一下韩国,啧啧啧,真不愧是韩国,干得这叫什么事!

虽然山东六国都被秦国打得起不了身,但就算是输也有个高低的,韩国这种天天大摆乌龙阵的,肯定被剩下五个国家耻笑啊!

听说秦国新修建的正过去就是韩国的水工修建的,明明是能解决干旱问题的人才却偏偏送到别的国家,是智障吗?

类似于上文的言论在各个国家之间传递。

然后身为被简陋对象的韩非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大学者。

叶孤城:=v=

计划通!

估计现在唯一不爽的就是韩王了,他才不相信韩非这么能耐,明明是自己不要的读书人,跑到秦国转一圈就成了炙手可热的人才!

身为被讥笑的对象,他都要气死了。

韩国的朝廷鸦雀无声,其实谁都知道,如果韩非真的有外面传得那么能耐,自然是召回自己国家最好了啊!但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人敢和韩王提这个问题。

他既然那么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停出昏招还不知悔改,起码就证明了韩王是一个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执拗的人。

这样的人是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的,外国都谴责他一定不是因为他真的做错了,而是因为秦国的阴谋。

对了,还有韩非!

如果说他一开始只是单纯地讨厌韩非,现在可以说是厌恶至极了,这人竟然串联秦国蒙骗他,让他颜面扫地,简直就是国家的耻辱!

别说是召回韩非了,估计现在的韩王不死,他都没有办法回国,一回国被砍头的概率几乎就是百分之百啊!

韩王气愤成这样,又有谁会劝说他,又有谁敢劝说他。

果然,这时候只要跟着他一起骂韩非就好了啊!

最终赢家,只有秦国。

不知不觉间就扬名七大国的韩非一脸懵逼。

他现在已经不借住在叶孤城家里了,因为他写的书,秦国的政府给了一笔丰厚的稿费。

一开始确实是有秦国的政府不向除了军队以及农业之外的各方补助的铁律,但人世间的所有事都有缺口,一开始的渭南建设是由上头掏钱,后来的文学推广则是走嬴政的私人小金库,在适当的时候将纸张制造收归国有,甚至专门建立起了研究新生事务的机构。

“研究所”,如此新式的名字偏偏在经书中能够找到合理的解释,这就是秦国新的科技开发中心。

第一任所长理所当然是公输盘,他已经开发出了不少对战争有益,或者对民生有益的武器,秦国也在投入量产之中,只要全面统一战争一开始,这些玩意儿定然能打个外国措手不及。

纸张制造属于民用,顺便还能给秦国创收,没有人会禁止他们研究纸张,即使是最老派的


状态提示:第493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