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

故事讲述了一个爱尔兰姑娘去美国布鲁克林寻求发展,找到了工作以及相爱的伴侣,姐姐的过世让她回到故乡参加葬礼,母亲的种种举动使她察觉,母亲希望自己留在这里,并且经过母亲的介绍她认识了非常优秀的新男性,并且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她在家乡得到了她曾经想得到的一切。到底是留下来,还是选择回到美国,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女主角需要做出选择。

伊娃前世听说过这部名为《布鲁克林》的电影,但是她没去看,因为当时她正痛苦的、孤独的住在疗养院里,她知道这是一部关于乡愁的电影。

她没敢去看,她怕自己痛苦,会怀念自己的家乡,甚至会绝望。

所以前世她避开了这部电影,现在,这部电影的剧本到了她的手上,而她已经不再害怕了。

读完剧本,伊娃回想起这段时间,亚历山大给她递来的各种各样的剧本,之前她最看重的一个剧本,叫做《鱼缸》。

但是在这部《布鲁克林》面前,那些剧本都开始变得逊色,可以说亚历山大这段时间推荐的这些剧本里,这部《布鲁克林》是相对最优秀的。

这是一个爱尔兰女孩的成长史,关于爱情,关于乡愁。

一面是大洋彼岸不确定的美好,一面是家乡平淡的温存。女主角的挣扎,她对大城市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留恋,这种感情能唤起每一个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人的感同身受。

这个剧本温馨、平淡,带着浓浓的乡恋,也是大部分都市异乡人的平淡史诗。

故事动人、动情,是典型的三幕戏式的文艺片节奏。

不知道为什么,伊娃被这个平淡温情的故事所打动了,也许有的人会认为这个故事不怎么样,一点都不曲折,也没什么高-潮迭起的地方,但是她却觉得这个故事相当优秀。

而且,只有爱尔兰人能拍,能演。

因为剧本里那种对于爱尔兰的乡愁、乡恋,那种对故乡土地的思念,其他国家的导演是拍不出来的。

而且其他国家的演员也演不出那么地道的爱尔兰姑娘。

这种独处异乡的乡愁,这种淡淡的依恋,这种望着月亮的感情,她懂。

她拥有原主18年的记忆,她依稀记得爱尔兰劳斯郡乡下的麦风和原野,那里是她长大的地方。

她记得那里小镇居民,记得他们热热闹闹的举办圣诞晚会,记得女孩们将花环编起来戴在头上。

同时,她还有一份记忆,来自自己的上一辈子。

她记得自己在中国故乡的老街景,也记得那些长着酸枣的老红墙。

所以伊娃能被这种平静地温情所打动,这唤起了她自己内心对过去故乡的一点儿想念。

她马上致电给了亚历山大,告诉了他她的想法,亚历山大在对面露出一丝讶异,“最后,你看中了这个剧本?”

伊娃反问:“你觉得这个剧本不好吗?”

亚历山大笑了笑,“我以为以你的风格,会更喜欢《鱼缸》那样的。”

这话倒是没有说错,《布鲁克林》和伊娃以往的风格确实不同,不潮湿不阴冷,反而充满了温情的阳光,是一个刻画少女内心成长的文艺故事。

但是这个故事就是打动了伊娃,就像之前《月球》打动了她一样。

伊娃迫不及待说道:“我希望知道这个项目更多的细节。”

亚历山大回答:“这个没问题,我可以帮你约那名自由投资人,但是你确定吗?我觉得这种类型的电影很难拍,拍得好可以勾人心绪,但是很少,大部分都会平庸得和流水账一样。”

伊娃似乎十分遗憾地问道:“你是对我没信心吗?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平淡的故事,你不会懂,只有我这种离开祖国的外乡人才会懂。”

咦?伊娃意识到,这话好像不对,亚历山大好像是瑞典人……这么说也算是远离祖国了。

不过亚历山大没说什么,“你自己考虑,想好了给我打电话。”

然后他挂断了电话,倒是一如既往地干脆。

挂了电话后,伊娃穿好运动服,打算出去跑一圈,正巧看到隔壁亨利也穿好运动服走出来。

伊娃的目光在他身上绕了一圈,问道:“你去跑步?”

亨利点了点头,也打量着伊娃一身运动服的样子,“你也跑?”

伊娃伸了伸手臂的舒展回答:“我就去楼下街道跑一圈。”

亨利道:“我也是。”

伊娃想了想,然后说:“哦,那一起吧。”

亨利看表情算是默许了。

随后,两个人就一前一后开始围着楼下那清冷的街道跑了起来,顺便时不时扯了几句。

此时,亨利绑在手臂上的手机响了,伊娃看了一眼看到屏幕上写着“母亲”,她就说道:“是你妈妈的电话,你不接吗?”

亨利将电话静音,然后回答:“不接了。”

伊娃觉得这人真奇怪,唯一的哥哥死了,父母应该会更加在意他,他却老是避着自己的父母,圣诞节不回去,电话不接。

伊娃脑中有无数个问号,但是亨利这个人,本身就沉迷寡言难以捉摸,她甚至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这个电话停止之后,他母亲似乎不死心又打了一个,亨利依旧静音没有理睬。

他的母亲在连续打了好几个电话后,终于不再打了。

全程亨利冷着脸,一句话都没说。

第69章 69

伊娃之前进行的心理治疗依旧在进行


状态提示:第61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