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看, 然后,她打开了《布鲁克林》。

看了一会后, 她暂停了一会。

说实话, 这部《布鲁克林》和伊娃科迪之前几部的风格可谓是大不同的。

她只是觉得很奇怪, 一个爱好阴冷画面和清冷光线的导演, 怎么能够如此变幻自如地拍出了这部阳光明媚的《布鲁克林》。

如果说之前的作品里, 伊娃永远是一个恸哭、阴暗的控诉者, 那么在这部《布鲁克林》里, 她只是一个小妞。

一个开着复古的红色小跑车,车前飘着爱尔兰的国旗,她带着冰淇淋色的墨镜, 嘴里含着棒糖果棒糖,一边听着收音机的爵士乐,一边微笑地开车掠过这轻风拂过的午后。

她就像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爱尔兰小妞, 回归本色出演,用鲜亮的外表享受肆无忌惮的青春。

没错,就是这样的感觉,如果说之前《呼啸山庄》只有她这样心思细腻的女导演能拍的出来。

那么这部《布鲁克林》就只有一个阳光明媚的小妞拍的出来,伊娃现在就是这样一个小妞。

确实很奇怪不是吗?她的风格多变到已经让人都猝不及防了。

这部《布鲁克林》就像是在花园里穿着红色小裙子摇曳摇曳的小女孩,仿佛普希金笔下的少女侧颜。

话说回来,这部《布鲁克林》,按照水平,应该是可以入选入围作品的,不过还需要明天和其他几位评委去讨论讨论。

第二天,勃朗特女士将这部《布鲁克林》拿到了选片委员会。

其他一些委员会的成员笑着开玩笑,“又是哪个亲戚的请求?”

毕竟这段时间布朗特女士抢手的不得了,各种沾亲带故的都过来找她帮忙,希望能够让某部电影入围威尼斯电影节。

这种是不可避免的,布朗特女士每年在这个时间段,都不得不成为一个“外交官”,用各种圆滑的手段去处理这些事情。

虽然那些沾亲带故的片子她都会看看,不过她不会因为沾亲带故就格外开恩,最终还是要以影片的质量来评选,毕竟不能砸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招牌。

布朗特女士开口回答:“是某个年轻的女导演拍的,今天拿来给大家看看,我已经看过了,还是很不错的。”

另一个评委,是来自意大利的著名编剧杰克逊,她说道:“年轻的女导演?她叫什么?哪国人?”

布朗特女士回答:“爱尔兰人,伊娃科迪。”

杰克逊摇了摇头,“我不认识,你们有人认识吗?”

她询问着周围的其他评委,那些评委大部分都摇了摇头,“没怎么听过。”

布朗特女士说道:“她在英国刚成名,你们不认识也正常。”

杰克逊顺手看了眼伊娃科迪的履历,纳闷道:“不会吧,只有19岁?这是要打破威尼斯的导演年龄记录?”

布朗特女士走过去敲了敲他的头,“别大意,这个小女孩,狠着呢。”

杰克逊摸了摸自己脑袋,“……狠?”

布朗特女士将影碟放入影碟机,随后,《布鲁克林》就开始播放了。

评委们看了一会,心中大致做了一个判断,毕竟这类背景,只可能是说这样的故事:这大概是一部关于乡愁的电影。

影片是在一个娓娓道来的漫长序幕中拉开的,导演的摄影很有那种上个世纪的小清新朦胧美感,她将女主人公慢慢地、唯美的、推到了镜头前,所有人都被阿尔沙所惊艳了。

像这种讲述少女内心成长的电影很多,但是大多都是以十分惨烈的口吻,仿佛如果不让女孩在青春期感受到痛彻心扉的领悟,那就不算成长。

但是这部《布鲁克林》没有,女主人公的世界就像电影一样,全是明媚的枝芽、斑斓的阳光、夏日的糖果冰沙,女孩就像拜伦的诗里面一样,可爱、优雅、风情。

她没有什么大彻大悟、痛彻心扉的感悟,也没有经历什么惨痛的情感经历,她仅仅就是路过了一段风景,经历了一些冷暖,内心开始成长,一个平淡却又温馨的过程。

伊娃将这种感情的变化拍得水到渠成,谁说青春一定的痛的呢?

在伊娃的镜头下,青春不痛,成长不苦,这是岁月自然的恩赐。

在那年夏天水池边,日出的原野上,梦境与玫瑰,这部电影根本就是每一个小妞内心的一个春-梦。

每一个小妞都幻想着自己在这样的世界里,拥有一份优雅的感情。

伊娃将小妞的梦,变成了现实。

镜头干净利落、半点不拖沓,但是却意味悠长,这不是一部剧情片,这是一部文艺片。

文艺片所要做的,就是以个人风格取胜,这部《布鲁克林》完全做到了。

导演的技法可谓是千锤百炼的,一点都不刻意,完全融合进了这个故事中,没有刻意地去强调导演的存在感,观众全身心地关注着阿尔沙。

在看完《布鲁克林》之后,那名编剧杰克逊再度开口,“这个故事简单到令人发指啊……”

布朗特女士瞥了他一眼,“正因为故事太简单了,所以导演只能把肉给剃干净,还要剩下骨头来,并且把骨头都烹出味道来。”

杰克逊说道:“没错,和简单到令人发指的故事相比,导演的实力可谓是相当不简单。”

布朗特女士笑道:“所以,你们认为呢?这部片子是否可以入围?”

底下的其他评委进行了一场短暂的讨论,“虽然这个女导演没怎么听过她的名字……不过这部片子倒是不错。”


状态提示:第66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