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要在反派身上大做文章。

所以,当另一位制片人乔治将这部剧本完完整整地研读过了之后,他躺在沙发上深深地叹了口气。

读剧本,就是读一个人的思想,此刻他读懂了伊娃的思想。

伊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主旨和内核。

这个内核,在商业片里,算是非常深刻的。

其实这个故事最大的矛盾,在于反派的行为逻辑。

反派毁了一个小星球,杀了一些星球原住民,是为了政-府的边角利益、为了星球的发展。

就像一个精英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一小部分野蛮土著人的利益。

这个点,是很值得商榷的,事实上,有些观众也会认为,派反的思想是没错的,为了广大群众的利益,牺牲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在某些人看来,不算是错误。

这是一个很能动摇观众的点,好好利用就能挖掘出深刻的人性拷问。

伊娃非常精妙的利用了这一点,展开了一个并非非黑即白的人性审视:

为了更多人的利益,而毁灭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这样对吗?

如果这样能够让一大部分人得到更好的发展呢?

这样一来,电影的深度一下子就上来了。

前世《星际特工》完全没有利用这一点,反而去搞什么强行不懂爱,吕克贝松真的是老了。

而这个伊娃科迪,真的可以啊。

从这么简单肤浅的故事里,挖掘出了这么深刻的人性问题,这才是一部优秀的科幻片该有的样子。

任何一部名垂青史的科幻片,靠的绝对不是多么浮夸的特效外表,靠的永远是深刻的人性内核。

就像伊娃之前的低成本科幻片《月球》,什么特效都没有,照样iop250。

人性,电影永远亘古不变需要探讨的东西。

挖掘的好,那就是神作的气息。

伊娃科迪,她用精准的目光,抓住了这个时代神作的命门!

第106章 106

太空歌剧说白了给予观众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就是提供视觉奇观, 无论是视觉上还是思想上。

你能提供在别的科幻片里看不到的奇观,观众就服你, 而且只服你。

为什么《黑客帝国》那么多年后依旧被称之为科幻经典?

因为至今没有电影能重现当初看完《黑客帝国》后的那种感觉自己智商完全不够用的感觉。

吕克贝松砸了大价钱和世界上最优秀的三家特效公司——好莱坞工业光魔公司进行合作,就是为了把这部法国电影的特效打造成优秀无比的视觉奇观。

当然, 这样也不免就让这部电影从枝枝节节到血管动脉都充满了好莱坞的气息,越来越偏离了法国电影的气息, 但是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毕竟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特效公司都在好莱坞。

所有的特效大片基本都出自工业光魔公司之手, 也难免被认为特效大片都长得差不多……

但是不可否认,工业光魔公司确实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手段。

伊娃的想法是通过世界观宏达精妙的剧本, 以及工业光魔的特效,共同编织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开头。

开头, 一个大幅度的航拍视角, 一览整个无垠宇宙数千颗星球的斑斓景色。

数不过来看过多少种形态各异、诡秘各态的外星生物, 组成了一个超乎想象、绚烂无比的宇宙大都会。

配上迷幻又极具仪式感的旋律, 那些十色光影的太空在电吉他和弦乐的配合下, 呈现出一个多维的、聚集了全宇宙各种族的星际旅游大都市。

所谓视觉盛宴, 靠的就是特效, 伊娃不是特效师,自然这部分主要靠的还是美术设计和特效师的努力。

但是从一些一眼而过的裁剪出的断简残章中,就可以看出, 在这些奇观和特效下诞生的《星际特工》,其魅力已经是远超当下许多科幻片了,毕竟这些可是伊娃和美术设计多少个夜晚凝结成的心血啊。

几千个种族, 每一个种族的设计都是伊娃和美术设计苦思冥想出来的。

要知道,《星际特工》里有3000多个外星种族,5000种通用语言,2000万太空居民。

而作为一部考究的电影,每一个种族都需要有自己不同的身份、习性、语言、服饰和文化。

伊娃只能亲自率领整个研究团队花费了很多很多时间,去研究和创造这些外星生物不同的身份、习性、语言、服饰和文化。

在设计那些物种的时候,伊娃还需要兼顾各类观众的需求,不仅要让观众被丑陋、凶狠的巨蜥似怪兽撩拨得心惊肉跳,也要让观众被呆萌、可爱的鸭嘴兽似外星一族触动得忍俊不禁。

所有涉及的物种还得设计各类风格的习性,这些都需要伊娃拥有一颗天马行空的大脑,不然一般人真不行。

伊娃甚至还要为这座千星之城编写长达数千年的编年史。

没错,拍摄这部电影,等于伊娃在为宇宙写一部编年史百科全书!

虽然这部是漫改电影,有漫画原著作为基础,但是原著里的那些设定很多都被伊娃给扔掉了。

毕竟这是一部40多年前的漫画了,在那个年代,有这样的设定是非常前卫和时髦的,但是如今已经是新世纪了。

在经过了《星球大战》、《银翼杀手》、《太空漫游2001》等各类科幻片的洗礼后,人们早就对这样的设定麻木了。

所以这部40年前的漫画虽然很经典,但是未免很多方面都过时了,伊娃必须重新修订。

<

状态提示:第87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