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腐书 > 虐心耽美 > 小品东周 > 二品 天儆谣言
负。

果不其然,周宣王三十五年,诸侯国姜戎抗命不尊。从周朝开始,祖国境内各个部落不断融合。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统治者称呼其他少数民族为戎、狄、蛮、夷。南蛮、东夷、西戎、北狄。其中“戎”便是中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的通称,也叫西戎。戎族民族分支多,包括犬戎、大戎、小戎、姜戎、茅戎、骊戎、杨拒、泉皋、九洲之戎、陆浑戎、伊雒之戎、无终等名称,史称“百有余戎。”姜戎就是姜姓少数民族部落,临近晋国。周朝分封晋国,本来目的便是为了抵御戎狄,为王室屏藩。

姜戎抗命不尊,惹的周宣王怒气冲天,一气之下,御驾亲征。结果呢,败了,惨败。败绩于千亩,也就是今山西介休县南部,损兵折将,车徒大损。堂堂天子领兵讨伐诸侯,却让诸侯给胖走了一顿,这也太没面子了!周宣王急怒之下,更要想法找场子,可又担心手下兵丁不够。怎么办呢,稍一思量,宣王便要去太原检阅,专有名词叫“料民”。检阅民丁户籍,车马粮草,为找场子做准备。

这时候太宰仲山甫劝他说道:狗咬你一口,你不能咬狗一口。你咬着它,不算你厉害;万一又被咬了,更是赔本的买卖,威名扫地,胜败两不适。“太宰”乃是官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现在的总理。甫音斧,亦音父,是我国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后指人的表字,亦写作“父”,请教别人名号时常言“台甫”,既为此。

周宣王刚刚被姜戎揍了一顿,哪会听这一套?于是,不顾太宰仲山甫的劝阻,兴冲冲完成了检阅。

周宣王料民归来,眼看着就到了老家镐(音号)京。镐京在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严格规划的都城,也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城市。如此风水宝地,住着自然是特别的舒服。周宣王思家心切,顾不得天晚,遂连夜入城。

谁想到,迎接周宣王的,不是热情的百姓、后宫佳丽和成群的粉丝,而是一群小儿。只见这群小儿一边拍手一边唱儿歌,声音整齐,明朗清晰,字字珠圆玉润:“月将升,日将落,檿弧箕箙(音演胡机服),几亡周国。”宣王一听,几亡周国!这不是咒我吗?顿时大怒,赶紧命人追捕群儿。

群儿一见有人追捕,撒丫子就跑,只有两个小儿点儿背,被抓了个正着。武士将小儿带到周宣王面前来见。周宣王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喝问道:“汝等方才说唱之词,是何人所教!”

两小儿就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哪见过这等阵势。年岁小的一个小儿被吓得够呛,哆嗦着不敢说话。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赶紧答道:“此四句歌,乃是三天前一红服小儿在广场教我等传唱。不知何故,全京城皆已传遍,不仅此一处使然。”

周宣王听了,心中更气,忙问道:“红衣小儿此时何处?”

此儿忙答道:“教完我等,忽而不见。”

周宣王这个郁闷,总不能和小孩子打一架吧!赢了吧,说出去也不好听。输了吧,估计这个输不了。嘿然无言(嘿者,黯也),良久,方言道:“以后不准再唱!一边玩儿去吧。”说完,乃宣专管市场的司市官,相当于现在的城管局局长,前来觐见。司市官不知道何事,急忙上前,跪拜已毕。周宣王吩咐道:“好好盯着!谁要再唱,连他的父兄一起抓。”司市官赶紧满口答应。当夜无话。

第二天早朝之上,百官拜见已毕,周宣王问道:“昨夜群儿所唱之词,是何意也?”

大宗伯召虎(一直以为大宗伯就是宣王的本家大爷。后来才知道,也是个官名,主管礼制祭祀啥的,相当于后来的礼部尚书)上前一步,正色奏道:“且说檿弧箕箙。檿者,山桑木。弧者,弓也。箕箙者,箕草所编之箭袋。歌里边有弓箭之说,恐国家将有弓矢之变。”

太宰仲山甫前几天劝阻周宣王不要去太原料民,周宣王死活不听。此时一见召虎有如此说法,也接茬儿奏道:“大王讨伐犬戎,失利而归,急欲报仇。如今天兆已现,若大王执意大兴兵戈,必有亡国之患!”

仲山甫此言,周宣王到底听还是不听呢?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接着,却又引出另一桩稀奇事儿来。请继续关注《小品东周》。


状态提示:二品 天儆谣言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