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腐书 > 虐心耽美 > 金秋烈焰 > 第 10 部分
农民战士都可以很快把他们带出来,可惜的是这支队伍没有几个这样的骨干。虽然编了班、排、连这种组织,可是还是由过去乡里的农会干部靠老关系带着,甚至连队列都站不好,领头的不少人连口令也不会喊。这样的队伍如果马上拉出去打硬仗,真是够令人担忧的。

回想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派了许多人去黄埔军校学军事,可是毕业后把他们差不多都分配到正规部队,没有注意让这些人来训练工农武装。此刻虽然后悔,却实在是有些晚了!

毛泽东又想,但这毕竟是一支手执武器的队伍,步枪和机枪,我们可以从敌人手里夺过来。

尽管如此,还是要义无反顾地干下去!

毛泽东到达铜鼓的这天正是中秋佳节,驻地非常热闹。赶上过节加上要暴动这两件大事凑到一起,团里特地向当地老表买来两头食用牛,杀掉加餐。铜鼓县周围的纸业工会、农民协会也派出代表,送来月饼、猪r、柚子、甘蔗和南瓜子,还有粽叶粑,大家欢聚一堂,晚上来了个大聚餐。

为了庆贺,团部驻地肖家祠打开宽敞的中门,把上厅和下厅连在一起。大厅的上方,高挂8组“满堂红”清油灯,将里里外外照得如同白昼;大厅里整齐地摆满20张方桌,桌边坐着一百多名三团排以上干部。大厅的首席上,坐着团部的几个主要干部。毛泽东利用这个机会,给大家作起义的战前动员报告。

在大家一片掌声中,毛泽东讲了话。他说;“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中国人叫它是团圆节,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这些吃人的妖魔鬼怪,从来不让我们工农大众团圆。怎么办呢?我们工农就要成立自己的军队,拿起枪杆子,举行武装暴动,进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

第七章  白沙镇首战告捷(6)

接着,毛泽东还向大家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改组情况,阐述了当前形势和任务,讲了部队的编组。最后,他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名义宣布:“我们准备立即举行湘赣边界秋收暴动,用革命的武装来反对反革命的武装。现在我们已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我们这里属第三团。我们三团今天举行起义。”

毛泽东讲完话以后,苏先骏宣布了临时组织的突击队、宣传队、卫生队名单,并布置任务: “突击队的任务是侦察、打前哨、袭击敌人;宣传队的任务是发动群众,帮助恢复工会、农协,组织地方革命委员会;卫生队的任务是抢救、护理伤员,检查督促卫生工作,归还群众什物。希望各营、连、排今晚做好各项准备,明天一早到大沙洲集合,去打长沙。”

这一个晚上,大家几乎都没有睡觉。自长沙事变后三个多月来,这支浏阳农军的队伍到过长沙城下,又向南昌赶过路,再折回湘赣边界,都是为了向反革命报仇雪恨,如今这一天终于来到,大家自然个个磨刀擦枪,枕戈待旦,准备迎接革命的风暴。

按照从安源出发时的计划,毛泽东到了三团后还要赶到修水的一团去,在那里正式发动起义。可是因路不好走,加上中途被捕遇险,到达铜鼓时已经比预定的起义日期晚了一天,再去修水更来不及。

这时卢德铭回到部队的消息已传来,他对大家说:“好在一团有总指挥卢德铭坐阵,卢德铭可是整支部队真正会打仗的人,他是科班出身啊!”

于是,毛泽东决定随三团行动。

9月10日晚上三团在铜鼓肖家祠的聚餐会上宣布举行起义后,次日就正式集合出发。

11日这一天,天刚拂晓,三团一千多名指战员就在嘹亮的号声中身穿蓝色、黑色、灰色的各种服装,颈系红色领带,肩扛钢枪或梭镖、鸟铳,来到平日练武的大沙洲集中,要进行出师检阅。

远处是巍峨的群山,奔腾不息的定江。卫兵们荷枪实弹,百倍警惕地守卫在沙洲周围;值日干部站在各交通路口,作着引兵进场的准备。

三团出征的指战员们,迈着还谈不上整齐的步伐,来到了大沙洲。邻近的群众也有不少扶老携幼登高坡、上山坳,纷纷来到沙洲周围围观。

毛泽东在苏先骏、张启龙等团部首长陪同下,登上土坡改修的检阅台,检阅了部队。前两天刚刚从修水的一团取来的镰刀斧头军旗,毛泽东正式授给了这支队伍。

检阅完毕后,部队在毛泽东亲自率领下,向湖南浏阳方向出征。

五、

中午时分,部队经温泉、金星、石桥、金锡岭来到上庄界。上庄纸工会听说久闻大名的“毛委员”率领的起义队伍来了,立刻组织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欢迎工农革命军进庄。

起义部队宣传队分头在附近村庄的墙上、树上、亭子里张贴和书写革命标语,宣传起义和土地革命的伟大意义,号召组织起来,用武装打倒土豪劣绅,推翻反动政府,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这其实还是北伐战争时的老办法,出师时到处贴标语、喊口号,振奋士气,再对敌人从正面猛打猛冲。以强大的正规军对付腐败的北洋军阀部队,这种办法可以奏效,往往靠声势就能吓跑敌军。可是如今是以弱攻强,本应出敌不意进行袭击,像这样未到目的地就先大造声势,并不能吓倒对方,反而会让敌人预先有了准备。

三团所到的上庄,地处湘赣边界,离浏阳的白沙镇只有30来华里。为了摸清敌人的情况,团部派三营长汤采之和


状态提示:第 10 部分--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